“天宫课堂”开课了,“航天梦”燃起了孩子的好奇心
我坐在儿子的身边,一边工作,一边偷瞄他正在收看的“天宫课堂”第二课。
上一次,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课时,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而这一次,由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
这一刻无论是幼儿园的孩子还是大学里的学生,都在一起观看这个科普节目。
这些孩子未来有多少会成为“宇航员”呢?
有多少孩子从这个课堂出发,开始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呢?
“天宫课堂”作为举世瞩目的科普节目,除了激发孩子实现“航天梦”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开眼看世界”。
我国的航天技术在这几年进入了一个全面开花的新阶段:
从大型的卫星互联网筹建,到围绕空间站载人航天任务,再到载人登月计划,以及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探测。
当然,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出新的科学家,而是将青少年原本具有的科学素质唤醒。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被钢筋水泥包围,父母能做的事情很有限。
你给他买了厚重难度的科普书,
带他去郊区体验农家乐,
去博物馆参观流水式的展览……
好像很难找到更好的位置看世界。
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仅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而且,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有重要意义。
比如,儿子小时候喜欢看蚂蚁,喜欢研究天气,喜欢动手做小实验,他在通过观察去认识这个世界,通过科普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潜移默化地掌握研究的方法。
比起我们小时候,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特别需要科学的思维方式,帮我们做出甄别和选择。
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是很有必要的。
好奇心才是科学的第一推动力,抓住科普的最佳时机
给孩子科普有三个境界:
科学知识
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
完成第一境界的科学知识科普,比较简单,就是多学习,多阅读。
比如我初中的时候,同桌带了一本科普杂志:《奥秘》,从此,我知道了“鬼火其实是磷火”,太阳系有八大行星而不是九大行星……
但是有了科学知识不等于有思想。
知识只是一点,思想则是包含这个点的前因后果,是一个故事,还可以是一套方法论。
比如说,我告诉孩子蜜蜂传递信息是靠跳舞,跳八字舞。
孩子听了,“真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蜜蜂告诉你的吗?他们为什么不用说话这种方式?”
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更多的提问。
如果你敷衍了事,那你其实不过是告诉了孩子一个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已,并没有给他科普。
所以,你要去学习,并且告诉孩子关于“蜜蜂的群体决策机制”:
蜜蜂怎么侦查,怎么交换信息,怎么投票表决,科学家是怎么知道的,跟人类的绝学方式怎么对比。
那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不仅知道了很多的知识,更是获得了思维的乐趣。
这就是第二个境界,科学的方法。
孩子因为好奇心有了很多问题,通过去研究去学习解开自己的疑惑。同时借鉴,类比,举一反三,跟之前的知识体系,思想结合。
思考的过程让人成长,可以作为工具和武器。
我们现在经常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科普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帮人“正三观”。
一个人如果掌握很多科学思想,他就会对这个世界有个正确的看法,就知道什么东西值得追求。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爱因斯坦
那剩下的是什么?是研究事物的能力,思考的能力。
小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遇到“新发现”时,总会有模有样地“研究”一番,然后对这个“新发现”做一个分析和解释,哪怕这个解释与事实相去甚远。
比如,热水烫是什么感觉,剪刀怎么使用的,妈妈电脑的键盘拆掉会怎么样?
……
很多你觉得他们是在捣乱的事情,其实都是他们在研究。
认知资源匮乏时,世界是个黑洞,怎么都看不透。
我们依靠经验一点点向前拱,有时并无偏差,有时却错得离谱。
人脑的神经元连接数有一个先快速削减,再缓慢增加的过程。
快速削减期发生在6岁到12岁,
在那几年里,很多不必要的多余的连接,受到基因的指导断开了,连接数大约会下降80%以上。
这个修剪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修剪,连接数量当然不会少,可是大概率说会出现各种精神问题,或者智力发育问题。
那么什么东西在修剪之后还会保留下来呢?
对一个孩子来说,大约就是那些最重要的,最常用的基础功能会留下来。
所以在这期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一件事倍功半三次方的时段,因为后续,比如说从12岁到50岁,神经元连接的数量才会缓慢地增加,形成的也是你今后生活、工作中最需要用到的那些连接。
所以,当孩子看啥都好奇想试一下,当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的时候,一定要支持他,这是给他科普的最佳时机。
科学思想的核心
给孩子进行科学启蒙,不要紧紧停留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也不要止步于科学方法,最重要的是科学思想培养。
而科学思想的核心,就是科学体系里最核心的三个内容:
事实依据、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事实依据——一切科学的结论,都要有事实作为支撑。
科学家就是用这种思维方法,一步步去验证,而且一个人验证了不算,要大家都能验证出来才行,才慢慢形成了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
比如关于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先贤很多人都有一些结论,哲学家们也总能指出一二,但是现代的心理学科学体系,就会用实验一步步去验证这些推理。
其实孩子也有这个特点,你不让他动那个东西,他偏要碰一下试试。
从科学启蒙的角度来说,只要安全,就没必要制止他。
科学启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认识到事实的力量。
比如,有的孩子经常会说爸爸说怎么怎么样,老师说怎么怎么样。
你可以问他一句,你试过了吗?
他自己试一次,不管对错,这个过程就让他明白了要用事实说话。
逻辑——就是让孩子知道因果之间的联系。
家长可能会说,小孩子怎么能明白什么是逻辑。
其实,只要用逻辑性的问题去引导孩子,他就会形成一种逻辑思维方式。
比如,你可以问他,下雨是因为打雷吗?
打雷是下雨的唯一原因吗?
打雷还可能导致别的结果吗?
问类似的问题,不告诉孩子答案,即使他说错了,也不纠正他。
如果他发现新的原因,自己就会分析,孩子思考了,启蒙的目的就达到了。
批判性思维——就是要一直保持怀疑的态度,永远要用事实说话,去发现可能的漏洞。
很多家长觉得,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在科学的世界里,不盲目听话,才是最基本的态度。
科学之所以进步,就是因为不断地质疑前人,质疑权威。
今天我们接受这么多的信息,更需要这种质疑和批判的思维。
让科普落地的操作方法
说了这么多理论,下面从操作层面给大家一些经验和建议。
第一点,给孩子看科普书,培养孩子的兴趣,然后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兴趣。
读科普书的时候,重点是让孩子发现他之前没发现的事实。
比如,他知道小鸟家在树上,书上说小鸟的家也可能在地底下,然后要尽可能和真实的生活
联系起来,比如下次去公园的时候,找找地下的洞里有没有小鸟。
这就是在告诉孩子,要用事实说话,就算书上写了,也要去找证据。
第二点,让孩子做实验。
培养科学思维,做实验是最有效的最直接的方式。
实验不是什么很高大上的活动,说白了就是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做做试试。
比如孩子对调料好奇,你就给他几个纸杯,装上水,让他在里面加糖、酱油、醋,然后自己尝尝。
与其告诉他调料是什么味道的,不如让他体验一下。
但做的时候,你不要刻意引导孩子得出什么结论。
有的家长就在做实验的时候,不停地提醒孩子,暗示孩子,甚至代替孩子操作。
这样孩子不但学不到知识,而且很快就没兴趣了。
我儿子幼儿园开始我就买了很多实验器材给他,让他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去观察,这个过程就像在做游戏,每一个实验的流程和实验的结果都是一次成功的科普。
第三点,教孩子问正确的问题。
这几乎是科学启蒙方法中最核心的一点。
因为要培养思维方式,那么就要引发孩子的思考。
孩子问的问题,你可以告诉他“这是个好问题”,
然后反问他,把问题拆分,帮他自己思考,而不是急着给他答案。
关于事实,可以问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关于逻辑,可以问为什么,会怎么样;
关于批判性,可以问一定是这样吗,你试过了吗?
家长可以从这三点出发问问题,在问题里,孩子就被科学启蒙了。
结语:不要急于求成
最后想提醒家长们,教育是需要等待的,可能我们对孩子进行了科学启蒙,孩子不一定感兴趣。
这时候不要觉得启蒙没什么用,然后就不去做了。
不急于求成,跟着孩子自己的节奏进行启蒙,就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另外,不要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去给孩子启蒙,比如为了参加竞赛,拿得比分而强行让孩子去学习一些不符合他们成长的知识,填鸭式的教学获得的最多只是科普知识,而不是科普思维。
你的孩子记得科普知识再多,考得分数在高,未来他一样是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一个辩证的思维才能助力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