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目前建成近百家嵌入式养老机构:嵌入式设施,回应养老哪些期待?

10次阅读

原标题:安徽省目前建成近百家嵌入式养老机构,到2026年,将建成不少于400家嵌入式养老机构,辐射所有城市街道和部分有需求的社区——(引题)

嵌入式设施,回应养老哪些期待?(主题)

安徽日报记者 刘良慧

老年人幸福与否,关乎社会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去年以来,安徽省启动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改革试点,将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一体化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近百家嵌入式养老机构。据省民政厅介绍,到2026年,安徽省将建成不少于400家嵌入式养老机构,辐射所有城市街道和部分有需求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回应养老哪些期待?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

机构建到“家门口”

养老“离家不离亲”

“看到那栋高楼了吗?高楼下面就是我家。”10月23日,记者来到马鞍山市花山区湖东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三三两两坐在阳台上晒太阳。当被问及家在哪里的时候,87岁的马培囡老人手指向窗外告诉记者。

年轻时,马培囡响应号召,从上海来到马鞍山支援安徽建设。如今,儿女忙着带孙子,就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的马培囡送到家门口的养老院,享受更专业的照护。“她儿子每星期六都来看望。”马培囡老人的室友、67岁的王丽亚对这位隔壁床的老大姐情况熟稔、不时抢答。

安徽省目前建成近百家嵌入式养老机构:嵌入式设施,回应养老哪些期待?

歙县岔口镇大坑源村老年食堂,82岁高龄的村民吴元族老人和他的老伴在就餐。岔口镇积极探索打造“党建+”邻里、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将老年助餐服务建设作为增强群众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资料图片)安徽日报记者 潘成 摄

马培囡所在的湖东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在一片老居民区中间,是马鞍山市建成的第一家嵌入式养老机构,这里曾是街道闲置办公用房。中心呈“m”型两进式院落,靠里的庭院是机构养老区域,靠外的部分则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如助餐、助娱和日间照料等。

“中心设有62个床位,目前入住了55位老人,绝大多数都是住在周边的老年人。”湖东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方、马鞍山中爱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杭胡迪告诉记者,把养老院建到社区里,可以满足老人“离家不离亲”的养老需求,也方便子女随时入院探视,这种养老模式受到老人及子女的欢迎。

开在“家门口”的养老院,相比大型养老机构,除了地理优势,还享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合肥高新区兴园养老服务中心坐落于兴园小区内的一栋6层红色小楼里,提供80张床位,目前入住60名老人。“我们的用房是政府提供的,给予较大力度的租金优惠,因此可以给到附近居住的老人较低的入住价格。”合肥九久夕阳红兴园养老服务中心院长李珂表示。

兴园小区是合肥高新区一处规模较大的回迁小区,目前60岁以上老人有1500多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160余人。兴园小区的老人收入普遍不高,养老服务的价格决定着他们享受服务的程度。开在“家门口”的惠民养老院,提高了养老服务的可及性,让更多老年人能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专业服务送上门

居家养老更无忧

在马鞍山市湖东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所在的大北庄社区,80岁的沈陇先老人购买了中心提供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套餐。10月23日中午,中心助老员丁明芳把两荤一素的午餐送到老人家中。“年纪大了,自己做饭又要洗、又要烧,还吃不了多少,很费神。他们把午餐送到家,给我解决了很大难题。”沈陇先边说边解开包装袋,看看今天有哪些饭菜。

沈陇先老伴秦朝兴今年86岁,中风后患有偏瘫,行动不便,常年睡在床上。女儿住得较远,护理老伴的重任落在沈陇先肩上。“购买我们的居家养老服务套餐后,除了送餐上门,我们还提供每周一次的日常保洁,血压、血糖等健康监测,代购和节日慰问等。”丁明芳告诉记者。对沈陇先来说,每次老伴一跌倒,她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呼叫助老员来帮忙,因为离得近的优势,丁明芳骑上电动车,5分钟就能赶到老人家中。

让养老院的专业照护上门入户,这一服务模式已敲开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家门。淮北市缘煤而建,厂矿居住小区较多,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快。近年来,淮北市通过盘活矿区、国企移交资源和社区闲置房屋楼体改造等方式,累计建成嵌入式养老机构18家。位于淮北市主城区的东街道,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老年人口快速增长,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

淮北市淮海健康养老服务中心位于东街道辖区内,由省属国企淮海实业集团公司利用原有办公大楼改建而成,是一家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于一体的嵌入式养老机构。“今年以来,我们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3300余名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以此项目为依托,通过政府宣传、免费试用、商业推广等方式,吸引了社会上200余名老人主动购买专业居家养老服务。”淮海健康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朱平原介绍,银发经济中的居家服务类消费值得期待。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到2026年,安徽省将建成不少于400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辐射所有城市街道和有需求的社区。专家表示,随着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全社会的养老观念有望随之改变,更多养老服务将从家庭走向市场,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

社区托养有床位

家属照护更轻松

今年87岁的叶昌英老人家住合肥高新区上铁银欣花园,不久前她送走了自己的老伴。由于老伴在世前瘫痪在床,照料十分不便,老两口入住了家门口的兴园养老服务中心。“一个人在家很难照顾过来,一起住进养老院,由他们帮忙照顾,我轻松了很多。”叶昌英说。在养老院住了一年零七个月后,老伴离世,叶昌英又回到家中生活。

缓解失能老人家庭的长期照护压力、为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娱、托养等日间照料,是目前嵌入式养老机构支持居家、社区养老的一大显著功能。“中心目前有80张床位,其中预留了12张床位用于日间照料。”李珂告诉记者,托养老人按照身体健康状况收取每天70元到130元不等的照护和生活费用。这样的托养和日间照料对于失能老人家属来说,提供了一种“喘息式服务”,让家属从长期的照护压力中解脱出来,获得“喘口气”的机会。

为完善嵌入式养老机构服务功能,合肥市提出“1+5+X”的要求,即开通1个智慧服务网,建设托养区、助餐区、日间照料区、康复护理区和便民服务区等5个服务专区,开展X项居家上门服务。“满足老年人家门口临时照料需求,推动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合肥市民政局养老处处长张年长表示。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托养、日间照料等功能在现实中却频频“遇冷”。

对不少社区来说,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建成,完成了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从0到1的转变。在一些老年人集中的社区,老年助餐、老年大学等项目广受欢迎。然而,选择社区托养和日间照料的老人及家庭却凤毛麟角、难得一见。李珂认为,这与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和方式有关,也肇因于消费观念、经济能力等现实因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失能半失能老人存在“下楼”难题。“因为老旧小区没有安装电梯,不少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不下楼。”一位社工告诉记者,“托老”不似“托幼”那般方便,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活动成本”更高。因此,不少家庭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早已形成稳定的照护结构,至于这种结构背后的照护质量,则各凭能力。

为让老年人“养得了老”“养得好老”,安徽省积极推动养老服务资源下沉、服务延伸,向老年人床边、身边、周边聚集。除了在城市社区加快建设嵌入式养老机构,针对高龄、独居等特殊困难老人,民政部门专门为其购买居家上门服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急难愁盼,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关爱。

来源:安徽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正文完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