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浏览了一则引人深思的帖子,其评论区更是触发了我对于家庭教育的深刻反思。
这则贴文的标题引人注意:“若自幼父母便抑制了你的抗争精神。”
楼主分享了自己在欧洲生活四年后回国探望父母的经历,期间他突然意识到,自小被培养出的顺从与讨好性格是如何深植于心的。这种性格的形成始于童年对父母的迎合,随后自然延伸至成年后的工作环境中,表现为对同事和上级的无原则迁就。
如同许多人一般,楼主曾视父母为绝对的权威,但随着成长脚步的回顾,他渐渐明白,父母在面对冲突时常采取回避态度,转而将情绪转嫁于孩子身上,以“为你好”之名限制孩子的自主尝试。
每当矛盾出现,一句“别计较太多,要大度些”似乎成了通用解药。然而,现实往往是:那些尝到甜头的人愈发咄咄逼人,而失去斗争意识的人只能不断退让。实际上,家长们教导的是逃避而非解决之道,他们自豪于培养出“温顺听话”的孩子,却未察觉这样的教育已让孩子在外社交中形成了自卑且过度取悦他人的性格,内心充满挣扎与焦虑,甚至难以寻觅自我价值所在。
有评论好奇楼主是否已完全摆脱这种影响,楼主坦诚回应,目前已恢复了七成,至少不再因父母的言语自残,夜晚也不再以泪洗面,能够由衷地感到快乐。
抑制孩子抗争性的家庭环境
评论区成为了那些同样经历的父母压制下成长起来的“幸存者”分享心声的平台。
1、成长过程中不敢争取权益,不敢反抗不公,只会默默忍受和放弃,导致错失诸多良机,最终人生平淡无奇。
2、儿时受欺负,从未得到父母的支持,至今仍感孤立无援。
3、被灌输“牺牲自我为弟妹”的观念,成年后彻底醒悟,并以“重生之我要做毒妇版”自嘲作为警醒。
4、母亲常用贬低的话语打击自信,如“你这么懒,将来哪家婆婆会喜欢你”。
5、在人生的每个重大关头遭遇困境时,父母未曾给予支持或指导如何解决问题。
6、从小遭受严厉体罚的母亲声称是为了管教,但对本就不顽皮的孩子而言,这加深了母女间的隔阂。
7、丈夫因父亲的严苛教育变得敏感且缺乏自信。
8、年届四十,渴望摆脱长久以来的“懂事听话”标签,寻求自我。
那么,不压抑孩子抗争性的家庭又是怎么做的呢?
1、家庭氛围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情感,对不喜欢的事物敢于说“不”,长大后既能避免主动生事也能勇敢面对挑战。
2、得益于父母对个人主见的保护,虽在职场上适时妥协,但能坚守正义,勇于为不公平发声。
3、亲身经历过被欺凌的无助,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誓要守护到底。
我深刻体会到,那些因家庭压抑而丧失斗争精神的人,往往畏惧冲突,深知自己缺乏应对能力。内心渴望反抗不公,行动上却步步退缩,最终只能自我消耗,陷入抑郁。或许我们应教导孩子更加坚强,让他们知道背后有父母的支持,不必惧怕困难,但也不可侵犯他人或容忍触碰个人底线的行为,做到外圆内方。
尽管父母无法庇护子女一生,但教会他们识别社会风险,遇事冷静分析,积极争取所求,即便失败也不气馁,毕竟行善无需问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