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很多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方法,有一个特别喜欢,也亲测有效的方法——“少说多听+重复语尾”
⭕️一、少说
我女儿初二,昨天晚上7:00,她还在按摩椅上看小说。
我看了一眼她的书桌,干干净净,书包放在门口,证明她放学后,还没打开书包。
7:15,我想了想,还是忍不住提醒:
“宝贝,今天作业多吗?”
她:多。
我:十点钟前能写完吗?
她:写不完就不写呗。
我咽回了很多话,就忙我的去了。
7:30分,她已经坐在书桌前写作业了。
⭕️二、重复语尾
女儿在刚开学的这两天,最不适应的就是早起。
今天该起床的时候,她和我说:
“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我说:“噢,你不想上学了啊~”
她说:“也不是啦,早上起床太痛苦了,困。”
我说:“宝贝辛苦了,早上起床是很困呢。”
她很快穿好衣服,说:
“为什么不是八点到校呢?早去又不上课,早自习有什么意思呢?”
我说:“八点到校是个不错的主意呢。”
一通牢骚后,她正常洗漱吃早餐,到吃早餐时已经是开心的状态了,临出门前对着她的小猫猛亲两口,然后叫:“椰子啊,你又弄得我一嘴毛噢。”
她的小猫叫椰子。
⭕️三、多听
我儿子读初中的时候,我并不知晓这个方法,因为我的说教,我和儿子闹过好多次不愉快。
我感觉我儿子超爱强辩,且很是以自我中心。
比如,他说:
**老师莫名其妙,我只是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做题,就一通训,答案对了就行啊!还说我喜欢出风头。
我呢?我就会立刻站在老师的角度去和他分析,并和他讲道理。
他就会对我“一言九顶”,我就特别恼火,会直接粗暴地打断他的“强辩”:
“错的都是别人,你就不能反省一下自己?”
结果可想而知,不欢而散。
久而久之,儿子就很少和我提起他在学校的“糗”事。
自从学了这个“少说多听+重复语尾”后,我和儿子的“知心度”大大提高。
比如:
儿子:“我在食堂里玩小水枪,被教导主任看见了,没收了小水枪。”
其实,我非常想问,你哪里来的小水枪?你都高中生了,你玩啥水枪啊。
但,我说:“噢,被没收了,你肯定很难过吧~”
儿子:“谈不上难过,我担心他再告诉班主任,然后我又要被训。”
我说:“他有可能告诉班主任吗?”
儿子:“当然啊。”
我说:“天哪,那你惨了~”
儿子:“我冤啊,小水枪就在我旁边的椅子上,我在餐厅里坐下来才发现的,我就顺手拿起来假装特警比划了一下。”
……
你看,我没问,“真相”也出来了。
⭕️四、建议
青春期的孩子,体内性荷尔蒙在剧烈变化,剧烈程度之大,以至于强烈影响孩子的大脑改组、身体发育,认知改变,以及情绪人格的发展。
这个时候,孩子的整个身体都是“忙碌”的,再加上功课的忙碌,孩子已经是“压力山大”。
我们做家长的,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打扰”,也就是不要去控制他。
☘️☘️1、我们一定要把平等对话、倾听、尊重作为日常姿态。
孩子在这个时候,多元思考能力也在发展,他会用各种不成熟的方式,去反驳我们的意见。
我们需要做的,不应该是生气,而是去支持他的这个能力的发展。
他想练习,我们就充当陪练好啦。
如果你听他讲某事,他的话可能会让你气结,但——请压住火气,就算装出倾听的样子,也要装,孩子本来就不成熟啊!
没有什么比沟通的通道畅通更重要!
如果把孩子这个时期的特性评价为善于辩论(我就是)、把情绪化的言论当成他的价值观、把想要独立直接当成叛逆,那我们就是自己给自己找气生啊。
☘️☘️2、也别指望孩子会在关键时刻把握好分寸,一定要订立规则,在必要的时候出手把关。
青少年被好的感觉诱惑的时候,理性思维会退居幕后,强烈的多巴胺刺激会让他们做出“蠢事”,这通常无关道德。
举个极端的例子,若一名十三四岁的女孩要和一名同龄男生去某某地方约会,家长就应该温和而坚定地拒绝,或帮他们把这个地方改成某餐厅。
道理和道德都不可能约束住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在原则问题上,我们就做我们该做的,但,绝不要轻易下道德评判,评判孩子是最不理智的,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
写到这里,就需要提到“性教育”,我发现很多家长认为性教育,就是让孩子理解性本身。
其实,不是这样的。
性教育,更多的是告诉孩子,性和感情是绑在一起的,和未来的家庭是绑在一起的。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一生,有比较长远的预见,就不会放任自己身体的冲动,他会把身体的成长、性,跟爱、跟情感、跟婚姻、跟人生去做连结。
比如,我们就可以就着某电影、某小说、某社会新闻聊一下婚恋观,如果你是这个女(男)孩子,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这个女(男)孩子,你会选择谁做男(女)朋友?
我们认真而坦诚地倾听孩子的看法,我们也认真表达我们的看法。
经过用心教导过的孩子,你会发现他对自己身体的珍惜、情感的成熟度,都会比较成熟和稳重。
不要对“早恋”表达“深恶痛绝”,孩子情感的发育自然而然,我们只需要保驾护航。
☘️☘️3、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状态,经常反思自身的行为,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家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
我收集过一位心理医生给家长的建议:“八要八不要”,分享给大家:
☘️“八不要”:
.
不要用你的逻辑去争论、教育或者说服孩子;
.
不要用某个权威或者专家的帽子去说服孩子;
.
不要命令、警告或者威胁孩子;
.
不要滔滔不绝地发表一言堂式的演说;
.
不要对孩子做道德阐释或者评判;
.
不要对孩子发出一连串的提问和质疑;
.
不要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你有问题”;
.
不要直接给出父母拟定的解决方案或者行动方案。
.
这八件事其实来自一种被称作“翻正反射”的心理机制,就是说当我们眼里看见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去纠正它,而被纠正的一方很自然地也马上会产生抵抗。
.
☘️“八要”:
.
要引导孩子去谈对当前问题和处境的真实想法;
.
要把沟通的重心放在孩子关心的东西上;
.
要让孩子自己呈现出不改变会造成的冲突,来制造谈论矛盾的机会;
.
要强调孩子有选择如何行动的权利,同时要对结果负责;
.
要把你倾听过后的内容,用第二人称“你”开头的陈述句反馈给孩子,比如“你觉得……”“你感到……”“你认为……”等等;
.
要把孩子说的话做阶段性的小结;
.
要把沟通的目的定位为分享,而不是改变,尽量让谈话温暖有爱;
.
要主动觉察自己内心升起的评判和敌意,及时调整。
#教育创作激励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