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艺术与科技的交汇点再次引发全球的关注。纽约时间10月31日至11月7日,英国苏富比拍卖行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AI艺术家Ai-Da的画作《AI之神》在此成功展出并拍卖。据新华社报道,11月8日,苏富比拍卖行以高达108.48万美元(约合779万元人民币)拍出《AI之神》。
《AI之神》 图源:苏富比拍卖行官网
一幅由 AI 创造的画,
估价超过 12 万美元
人类与人工智能(AI),会在艺术的顶峰相遇吗?这幅高达2.2米、估价在12万美元至1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5万元至128万元)之间的画作,不仅在开拍首日便吸引了竞拍者以底价1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85万元)竞购,更标志着AI艺术作品首次跻身国际顶级拍卖行的殿堂,开启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纪元。
这是全球首次有机器人“艺术家”获得大型拍卖行青睐,因此吸引多方关注。《AI之神》开拍后获得27次竞价,最后被一名没有公开姓名的买家拍得。图灵是英国数学家,主要从事数理逻辑、纯数学、计算机科学、理论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被誉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
回顾历史,AI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尝试并非首次。早在2018年,一幅由AI完成的《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便以43.25万美元(当时折合人民币307万元)的高价成交。这幅画作由法国艺术小组Obvious的3位年轻成员创作,其独特之处在于画中人物并非真实存在,而是AI在学习了14世纪到20世纪的1.5万张肖像画后自动生成的。这一创举不仅展示了AI在艺术创作上的潜力,也为后续AI艺术品的诞生奠定基础。
业内人士认为,与《埃德蒙·德·贝拉米肖像》相比,《AI之神》的诞生更具里程碑意义。这幅画作的作者是人形机器人Ai-Da,由英国画廊主Aidan Meller与机器人公司Engineered Arts及牛津大学强强联合、倾力打造。Ai-Da的名字源自19世纪的数学家阿达·洛夫莱斯(Ada Lovelace),她不仅被誉为第一位计算机程序员,更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自2019年问世以来,Ai-Da便以其独特的形象和不断进阶的AI大脑在艺术界崭露头角。她不仅曾描绘过英国女王的肖像,还在英国议会发表过演讲,更在2021年在伦敦设计博物馆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丰富多样,技艺日益精进。
绘画艺术家机器人Ai-Da在画画 图据新华社
当艺术创作领域向AI敞开大门
引发创作者深思
《AI之神》的拍卖不仅展示了AI在艺术领域的技术进步,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关于艺术创作、创意和想象的新一轮讨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沈临枫对Ai-Da的画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技法融合印象派的“点彩”与现代派的变体,呈现出令人难忘的艺术效果。他连用几个“有意思”来形容这幅画作,足见其对Ai-Da创作能力的赞赏。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AI艺术持乐观态度。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设计艺术系副主任沈华清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尽管Ai-Da的画作在技法上令人称奇,但细看之下,每个细节都借鉴了各个艺术大家的手笔。因此,他直言不讳地表示:“Ai-Da就不是人,它没有意识,其作品与艺术家的作品之间不存在相互比较的参考系。”在沈华清看来,此次拍卖的真金白银买的并非艺术品本身,而是一份稀缺性。他比喻道:“就像第二幅《蒙娜丽莎》远不及原作珍贵一样,第二幅《AI之神》也不值钱了。”
AI艺术的崛起引发了艺术界和创作者们的深思。毕加索曾说:“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ill(模仿是艺术家的第一步)。”然而,在AI时代,这一观念似乎正在被颠覆。靳宇栋作为专注3D视觉研究的专家,他强调了“智能涌现”一词。在他看来,从量变到质变,技术的发展正悄然改变艺术创作的过程。AI模型通过学习大量数据逐渐模仿到精髓,甚至能够举一反三、实现超越。这使得艺术创作领域向AI敞开了大门。
事实上,AI与艺术之间的融合已经初现端倪。以爱好AIGC的艺术家袁搏为例,他坦言自己仿佛遇见了Co-create(共创者)。在创作过程中,他不再需要打无数底稿,而是负责想象和尝试,而AI则负责调整和展现。这种合作模式极大地拓宽了创作的自由度,使得作品更加高效且富有创意。同样地,中国香港艺术家黄宏达研发的AI机器人画家双子座也能够自行创作国画,无需人类干预。这些案例都进一步证明了AI在艺术创作中的潜力。
然而,随着AI艺术作品的不断涌现,版权问题也日益凸显。许多艺术家担心自己的原创作品成为AI的训练数据,从而变得普通并贬值。为了捍卫知识产权,世界知名图书出版公司企鹅兰登书屋在其书籍的版权页面上明确警告:禁止以任何方式使用或复制其书的任何部分用作训练AI技术或系统。此外,据报道,在2024年10月22日,有15000余名视觉艺术家、作家、音乐家和其他创意人士共同签署了一封公开信,警告AI公司不能未经许可使用他们的创意作品训练AI。他们指出,这对作品背后的艺术家们生计构成了“重大、不公正的威胁,绝不能被允许”。
除了版权问题外,AI艺术还引发关于艺术伦理和艺术本质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Ai-Da等AI艺术家的存在为艺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将机器人与人类的距离拉得更近。他们指出,AI艺术不仅展示了技术的力量,更激发了人类对于艺术创作和想象力的新思考。然而,艺术批评者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机器无法真正感悟艺术本身,指出AI仅仅是在重新组合已有的创造元素,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文化的真实性。因此,AI艺术者的身份认同、AI生成作品的原创性以及实际创作过程中的伦理问题都亟待解决。
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
也要保持对艺术和文化的敬畏之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I艺术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争议,但它仍然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以Ai-Da为例,她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教育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她曾走进浙江大学研究生的课堂,与学生们分享创作心得和技术应用。这种跨领域的合作不仅促进了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还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和思路。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AI作品出现在音乐、文学、电影等领域。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惊喜。例如,在音乐创作领域,被称为“音乐界ChatGPT”的Suno已经能够帮助人们快速生成连词带曲的歌曲。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AI的帮助下突破创作瓶颈,实现个人才华的充分展现。
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对艺术和文化的敬畏之心。正如美国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学者路易斯·芒福德所言:“技术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元素。”AI艺术虽然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它仍然需要与人类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相结合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力。因此,在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平衡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关系,确保AI艺术在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持对艺术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实习生 丁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