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天工开源计划。创新中心将已有技术成果面向行业陆续开源开放,能够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周期从半年以上缩短到一个月,促进产业发展。
天工正在演示做早餐/记者拍摄
清晰地接收指令并执行,熟练地拿起番茄酱挤在面包片上……人形机器人“天工PRO”正在演示制作早餐。随着天工开源计划的落地,基于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的设计研发等将让人形机器人拥有更多可能,缩短研发周期。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本体负责人刘益彰说,人形机器人从立项设计、图纸的绘制、关节的选型,到运动控制、算法的迭代验证,基本上要半年到一年,整个周期会比较长。开源之后基本上一个月之内,就可以把这些流程全部走完。期望拿到开源之后,高校也能和我们共享一些技术成果,共同助力整个行业的发展。
天工家族/记者拍摄
目前,“天工”实测平均时速可达每小时10公里,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全球领先的每小时12公里,还能在斜坡、楼梯、草地、碎石、沙地多种复杂泛化地形中实现平稳移动。目前,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已开放“天工”的设计文档,年底将开源天工结构图纸、软件架构、电气系统等内容,数据集、运动控制训练框架等方面也将陆续开放开源。
此外,创新中心还与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优必选等高校和企业合作,以“天工”为基础平台,在情感智能、工业机器人、电子皮肤、电子芯片等多个前沿方向发力探索。刘益彰说,创新中心和北京大学组建了情感智能联合实验室,研究如何使机器人能够具备情感能力,识别人的喜怒哀乐;和华中科技大学也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主要是在研究机器人的操作抓取和应用能力方面。开源、合作等可以带动整个人形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的进步。因为现在很多核心零部件都是自主研发的,有一些性能参数指标比较混乱,我们希望开源之后,大家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比较好的平台上去做技术开发,结合全国的优势高校共同做产业应用的开发。
同时,创新中心正牵头具身智能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制定行业标准体系,形成行业统一标准,加快产业规范化发展和场景落地。目前,创新中心已参与发布国家标准《腿式机器人性能及试验方法标准》,这也是第一个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国家标准。
天工开源计划启动发布/主办方提供
北京市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具身智能研究院,并依托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展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攻关,推动产业发展。北京市经信局智能装备产业处四级调研员梁洪郡表示,北京市成立了百亿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已累计投资12亿元,支持11个企业创新成果孵化、技术成果转化。北京在经开区和昌平区建设机器人产业园,为企业提供超50万平方米的发展空间,一年多来累计签约及注册企业40余家。北京联合河北、天津打造了京津冀”机器人+”智能制造协同示范园,创新资质互认、政策延伸覆盖、跨区域企业联动的服务机制,形成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良好态势。
具身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成立/主办方提供
北京交通广播 记 者 赵明聪、王琛琛
编辑 刘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