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企业跨界入局 角逐人形机器人万亿美元级蓝海市场

10次阅读

本报记者 李雯珊

见习记者 刘晓一

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入局,搅动人形机器人的“热血江湖”。11月6日,小鹏汽车发布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该机器人搭载多块自研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已在小鹏广州工厂进行小鹏P7+车型生产实训,未来将聚焦在工厂和门店等场景。

11月11日,具身智能企业“千寻智能”宣布完成由柏睿资本独家注资的天使+轮融资。新融资后,公司将重点发力人才引进和商业化场景下的产品迭代及业务拓展。而本轮投资方柏睿资本,正是由宁德时代天使投资人,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李平出资创办的投资机构。

“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当下,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地共建机器人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车企成为跨界投资主力军

“政策的确定性和足够广阔的市场空间已逐渐形成共识。AI的横空出世也点燃了人们对于具身智能的热情。”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所长卢瀚宸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最佳的载体之一,无疑会成为众多企业争相入局的赛道。

其中,出现了越来越多跨界“玩家”的身影。既有特斯拉、比亚迪等汽车行业巨擘,也有谷歌、亚马逊、华为、小米、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还有美的集团、格力电器、海尔智家等传统家电巨头。

与人形机器人有较高技术同源性的车企成为主力军,大多通过投资或自研的方式入场。以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逐际动力为例,其A轮战略融资领投方包括上汽集团旗下私募股权投资平台尚颀资本。出手较为频繁的还有北汽集团旗下的北汽产投,今年获得融资的帕西尼感知科技、银河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初创企业背后,都有其身影。

此外,小鹏汽车、特斯拉、奇瑞集团也纷纷宣布了自研人形机器人的计划。据了解,本次小鹏汽车发布的人形机器人Iron就与智驾体系同源,采用了AI汽车上的鹰眼视觉系统,可以720°无死角看世界,还运用了端到端大模型和强化学习算法,让机器人行走有像驾驶般的能力。

“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一方面车间重复、标准化程度高的工作更适合人形机器人,车企更了解应用的痛点,也有更多试验的空间和耐心;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技术同源,车企可将车端算法复用至人形机器人上。预计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将加速产业链完善,加快商业落地的可能性。”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

AI大模型领域企业也与人形机器人双向奔赴,共同促进具身智能走进现实。科大讯飞推出业内首个支持多模态交互的机器人超脑平台2.0,较好地解决了机器人在嘈杂环境下听、说、理解和思考的难题;华为云与乐聚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华为盘古大模型+夸父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建设“人形机器人+”开放生态平台。

同时,传统家电企业也期待借此建立新的增长点。格力电器日前成立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涉及智能机器人、汽车零部件等。格力集团旗下重要的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主体平台格力金投也参股了众多机器人及相关产业链企业,涵盖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领域,为“格力系”在机器人领域开拓新空间。

花旗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

群雄逐鹿的万亿美元级的蓝海市场,究竟胜算几何?“从长远发展来看,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分工和终局会与新能源汽车赛道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面向个人用户业务的产品领域。”卢瀚宸表示,从各产业要素来看,在众多“玩家”类型中,各有优劣势。短期来看,其中掌握核心软硬件能力的厂商会具备较大的优势,其产品化能力会更突出;中长期来看,工程化落地和资金实力会是关键要素,关乎企业能否在当下高投入而盈利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坚持到批量商业化。

“一方面,跨界企业的加入加剧了市场竞争,推动了行业洗牌和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之一。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性能和技术水平以赢得市场青睐。然而,技术创新往往伴随着高昂的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这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袁帅表示,产业链的重构也是企业跨界行为带来的重要变化之一。企业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在合作过程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共赢发展,也是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正文完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