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解读大数据看到真实的青年?高校多学科共话思政教育新课题

16次阅读

如何通过解读大数据看到真实的青年?高校多学科共话思政教育新课题

在数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多学科正探究如何提升思政引领力。11月4日,第十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基于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主题研究分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共论这一新课题。

论坛上,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付宇分享他和同事基于分析10年来关于大学生群体的数据变化的新发现。“2015年的数据表明,大学生认为美满家庭、成就感、社会地位等是评价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但到了2024年,大学生认为舒适、自由才是首要因素。大学生的自我与他人关系在‘收缩’。”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与会专家热议。

如何解读这些大数据、看到真实的青年及其他们的真实想法,如何给予有效回应、引导和支持?“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的建构关键在于大数据的应用”,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骆郁廷表示。

此外,学者们也注意到,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整合大数据与传统思政教育方法等关键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副主任赵丽涛指出,大数据本身未必就是真相本身,数据或数据变异反而会遮蔽真相。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佘双好也指出,“大数据”研究方法擅长描述而非探究,数据丰富但难以形成稳定一致的理论,强调量化但不擅长意义挖掘。只有综合运用“大数据”研究方法和其他研究方法,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转变和话语革命。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挖掘新时代社会变迁对人的思想行为变化的影响机制,探索面向未来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规律,不应该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使命,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多学科的自觉关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闫露说。

“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人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发生了指数级的大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指出,“如何从大数据中挖掘探索出‘新当下’‘新未来’‘新人类’的发展规律,准备新的发展和支持策略,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所应自觉担当的历史使命。”

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已经连续举办10届,有力推动了我国教育研究的实证转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立足大时代、大学科,树立大视野、大思维,引领推动从“小教育学”到“大教育学”,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重要认识转向和实践转向。

正文完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