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性“黑天鹅”事件频发,有的甚至演变成严重的地区冲突,这对国际安全形势构成了严峻挑战。事实上,历史上许多大规模的冲突和战争常常由国际危机引发,甚至由发生在边缘地区的一些较小的和不太重要的危机所引发。1914年6月28日,费迪南大公遇刺引发奥匈帝国同塞尔维亚之间的七月危机,持续一个月时间,由于同盟国与协约国领导人之间一连串冒险和误判,最终导致危机失控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也有一些危机,比如古巴导弹危机,尽管美苏双方在加勒比海剑拔弩张,形势一度恶化到了可能擦枪走火的地步,但最终由于双方保持了克制,对危机进行了有效管控,使得一场可能爆发的全球性核冲突得以消弭。
危机管理正式形成于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其要旨在于争取和确保危机管理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国内外资源,最大限度地防止危机的发生、发展和升级。成功的危机管理能够确保国家安全和发展不受大的影响与冲击,并以此为基础努力转危为机,视情况扩展国家利益。
危机管理的首要环节是进行危机预警。在危机爆发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将会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应对危机的成功率,特别是减少危机爆发时的突然性冲击。危机预测之所以成为可能,源于任何事件事前总是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本质总是同现象相联系,很多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隐藏着支配事物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一旦认识了这些必然性,也就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危机爆发的苗头。不过这些事前的征兆往往并不清晰,甚至是矛盾的,常常会被淹没在故意散发出来的各类欺骗信息中,给危机预警信息收集、辨认和分析带来困难。因此危机预警是极其复杂的问题,不过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有效进行危机预警提供了可能。具体而言,在信息识别环节,可利用智能情报收集系统,对特定信息进行特征匹配、模糊识别,实现情报信息的自动分类归档、冗余剔除、属性判断,然后再按照设计好的程序,运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文本挖掘等智能情报处理系统对纷繁复杂的各类异构数据、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实时搜索潜在的危机,确定可能的危机形式,从而科学地预警危机,做到在源头制止危机,防患于未然。
即便事前能够预测危机,有时也很难阻止危机发生,这就需要在危机爆发后不久的黄金时间内对危机进行有效控制,缓和危机避免升级。只有实现有效的危机控制,才有可能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为战争,防止对危机双方构成更为深重的灾难。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首先要以尊重对方的生存权等核心利益为前提,不能随意忽视或做出威胁双方核心利益的危险举措,掌握斗争尺度,即使在取得优势的情况下也要避免过于羞辱对方,因为严厉的手段往往不是最佳路线,更容易失灵。因此要学会多重博弈思维,注重长期合作从长远看问题,不可功利性地毕其功于一役。
除此之外,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还要留有一定的弹性,保持政策选择的灵活性和有限性,而灵活性往往成为最后缓和危机、解决问题的关键。即在具体策略上做到军事上局部、对等、逐步升级,政治上留有余地,避免追求一方的绝对利益,谨慎施压,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力求以最小的让步获取最大的利益。即使被迫采取武力措施,使用武力的规模应当与所受威胁的利益内在价值保持一致。
同时在战略层面务必保持极强的战略忍耐性,在战略上具备主动权意识,减少外部因素干扰,不能受第三方刺激乱了方寸,突然变更战略目标或计划造成战略失衡。保持战略审慎关键是要综合衡量战略手段与目标的平衡关系,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进而紧盯战略目标,综合施策,切忌意气用事。要克制住战略冲动,在国内外复杂情况变化前保持清醒头脑,顶住各类压力,不受突发事件、偶然因素所影响。
当然防止危机失控最主要的办法仍是危机各方之间保持必要的联系与沟通,避免因战略误判导致危机升级和失控。也就是在危机发生后继续保持有效的沟通,不割断双方的通讯联系,直接或通过第三方间联络渠道,包括官方与非官方的联络渠道,不间断反馈双方的意见。特别是对重大突发情况,及时通报信息,表明立场,阐明己方意图,了解对方意图,防止信号误判导致危机失控。
需要强调的是,成功的危机管理并不排斥和降低军事手段使用。军事是危机管理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决定性手段,没有军事作支撑,危机管理就会黯然失色。军事手段作为最后保底手段,也是危机管理中的一种非常之策,因为对危机进行有效管理往往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危机,而只能为问题解决创造有利条件。为此,要认识到危中有机,学会借重和利用危机,当危机发生后敢于采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军事手段将危机带来的有利机会和条件为己所用,进而解决自身亟待解决的重大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