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所谈的社交“礼仪 ”并非实际意义上的礼仪,而是成年人之间,会不自觉的遵守的规则,不需要说明,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情。
只是有些人却被表象所蒙蔽,有时会误以为所看到、听到的就是真相。如果你当真了,别人大概率不会提醒你,而是在心里暗喜。
成年人之间的交往,更多在于彼此之间的价值交换,哪怕是情绪价值,也是其中一种。
有些你以为的真相,不过是成年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仪”,如果没有遵守所谓的“礼仪”,很可能是别人眼中的小丑,并且还不自知。
01.真假不重要,“喜欢”是关键
成年的世界中,真假真的没那么重要,关键是你是否喜欢听真话。
就像有时人们不一定喜欢听真相,反而喜欢听八卦一个道理。流言蜚语可以疯传,真相却不是每个人清楚。
真相重要吗?其实人们只是选择性忽略掉真相,听进去了自己喜欢听的那一部分内容。
就像说你能力强,业绩好,你能听得进去,但是如果说你的业绩有水分,你可能会拿出各种理由,以至于证据来证明没有水分,哪怕心里清楚对方说的真相。
可在解释的过程中,说着说着,自己也就信了。于是形成了人们听自己喜欢听的话,就把这些话当成了真相。
真话反而惹恼对方,或者是带来一大堆所谓的理由,何必呢?愉快的交流不是更好吗?所以,大家自然而然更愿意说对方喜欢听的内容,真相反而并不是那么重要。
02.对错不重要,“顺耳”是重点
如果是学生,对错当然重要,因为对了得分,错了丢分。可进入社会,步入职场,大家都喜欢用“结果推导过程”,结果向好会有一大堆优点等着你,结果差劲那么优点也会变成缺点。
就像“淘气”到底是好还是坏?如果你成功了“淘气”就会变成聪明的代名词,如果失败了“淘气”就成了失败的原因之一。
论对错是小孩子的事,“顺耳”才是成年人该考虑的问题。怎么样让别人更容易接受?答案很显然是:先顺耳能听得进去,然后才能进一步交流,哪怕对方是错的,也是先肯定,再“不过……”
比如,销售人员肯定比大多数客户对产品了解更多,有些客户不懂装懂,你上来就指出他是错的,难道更容易达成交易吗?
同理,社交的过程中,顺耳的话是敲门砖,先让别人愿意听,再说他能接受的,最后才说自己想说的。这是次序,对错是可以选择性忽略的。
03.恭维不是敬佩,而是有些需要
成年人的世界,别人恭维你,不一定是真的敬佩,大概率是你身上有别人需要的价值。
人与人之间是价值交换,当别人给你提供情绪价值的时候,肯定对你有所求。哪怕不是当下,也会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候。
就像下属恭维领导,不一定是心里真的敬佩领导,只是希望得到领导的资源倾斜,获得提拔的机会。虽然领导不会因为下属的恭维就提拔下属,但下属依然会去做。
不信你看过气的领导还有多少人在恭维?在位时身边从来不缺,退位后身边几乎没人。
成年人的社交“礼仪”,听的人不一定在意,也未必当真,说的人不过是有所图,也不是真的敬佩,如果谁当真谁就输了。
04.不回答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成年人的社交,不回答就是答案了,再追问就是不懂事了。同理,当你不想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不回答就已经是答案了,无需解释什么。
可惜总有些人觉得是对方没听清,或者是没听懂还要解释一遍,甚至还会追问。如果你说给他钱,或者他能获得好处,哪怕他没听清,也会追问呢。
就像影视剧中的一个桥段,说正经事可能大家装聋作哑,如果说:“谁掉了钱了?”恐怕低头寻找的人不少。
很多时候不是没听到,或者没听懂,而是不回答就是已经是答案了。问而不答时,选择闭嘴,避免大家都尴尬,这才是成年人的社交“礼仪”。
05.犹豫其实就是在委婉的拒绝
类似“考虑一下”的潜台词,大概率就是拒绝,只是对方给你留了面子。
人与人之间在对方心里都有一个预期的“价格”,如果错判了这个“价格”,对方的犹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关系的好坏,而是人与人之间心里的那个“价格”。比如,大佬身上没带钱,正好你在他身边,跟你拿点钱用,大概率不会犹豫。
可如果是穷朋友跟你借钱,明知道他没偿还能力,你是否会犹豫呢?可能你跟大佬的关系,远不及跟这个穷朋友的关系好,但你对两人的心里“价格”会让你做出判断。
所以,当别人犹豫的时候,给对方点时间、空间,同时也别抱太大希望。犹豫其实就是在心里“价格”跟要求不匹配,不过是委婉的拒绝方式。
写在最后
成年人的社交“礼仪”,是大家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只是让你看到的,听到的只是让你听到的,至于真相不重要,关键是如何在相处的过程中彼此都舒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