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学文化培育 推进文旅与科普深度融合

9次阅读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做好新时代科普工作做出部署,为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市场化运行的大科普工作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南。

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依托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以体系化文化和旅游科技研发、多层次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科普产品开发,构建事业与市场相结合、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协同的文化和旅游科普体系,对服务新时代国家科普工作战略布局、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工作社会化发展进程加速。1500多座以科普为主要职能的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350万科普志愿者、1200万名科普中国信息员和大量专业人士工作在科普一线。

目前,我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已构建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与文化科技创新协同,科普工作纳入文化和旅游政策规划与工作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政策规划中充分考虑科普工作。依托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开展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的科普工作,推出包括考古发现、“科技强国·好书共读”等在内各类科普相关展览和活动,展现新时代最新科技成就。推动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将群众文艺活动和科普活动相结合,开展科普题材群众文艺作品创作。2016年以来,持续推进“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资源服务宝等平台,累计向全国1835家图书馆、574家文化馆及4万余家乡镇(街道)综合性服务中心配送6TB科普文化资源。科普主题研学旅游活动受到青少年青睐。

《意见》提出,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普活动,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依托现有科研、教育、文化力量实施科普精品工程,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系列部署,为完善和深化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领域的科普大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是强化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新时代科学文化建设。科学文化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高级产物,是以现代科学精神为核心推动科技创新的动能性社会基础。它包含了科学的知识形态、科学探索中的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精神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互动效应。要通过创作更多反映科学家事迹和现代科技进展的优秀作品,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国民科技强国的自信。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所开展系列化、连续性、群众参与性强的公益科技活动,推动科技融入群众文化生活。以科学活动和科技创新为媒介,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当代世界的普遍意义,开展面向世界的文化对话,坚定文化自信。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科普与文化和旅游全面融合。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科普工作制度建设,将科普工作与文化建设、非遗保护和传承、旅游发展等工作深入结合。强化科普工作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文化和旅游系统的科普积极性。在文化和科技五年发展规划中专题规划部署科普工作,建立常态化科普工作体系,加强文物、文化和旅游资源统筹利用,强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旅游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科普利用和工作统筹。充分发挥社区图书馆、文化站及村级农家书屋等科普宣传作用,使其成为科普文化阅读推广、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三是引入市场主体,推进文化和旅游科普社会化。积极培育研学旅行、科普旅游、博物馆旅游、科普科幻动漫等新业态,以科学文化涵养人、以科技知识充实人、以科普作品感化人、以科技体验激发人,不断拓展文化和旅游内涵,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科学普及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利用前沿技术、新型媒介等创新手段助力提升行业科普效能。不断加强跨系统、跨领域、跨国界合作,共享权威、优质的科普资源,尤其是加强与教育、体育等的跨领域合作,加强科普资源、科普作品的国际合作,推动优秀中国科普作品走向世界。

四是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研究和科普人才建设。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国家艺术基金、部级文化和旅游科研等项目中设立文化自信与科普工作的研究选题,以理论引领科普工作实践。积极推进科学文化专题研究,探索科学文化的形成、弘扬和传承机理,为科学文化培育提供指引。在现代服务业与文化科技重点专项工作中,充实有关文化和旅游科普的技术、设施和系统工具研发,为文化和旅游科普提供科技平台,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与科普工作协同发展。加强导游、博物馆讲解员等文化和旅游工作者科普宣传能力培养,充实文化和旅游科普志愿者队伍。[唐晓云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来源: 中国旅游报

正文完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