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普及?

13次阅读

曹则贤

去年,笔者有幸受邀讲述党领导新中国70年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众多成就了新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国策中,愚以为党坚定地选择了走工业化道路是关键的一条,这使得当前我国成为了世界罕有的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拥有了应对世界风云变幻的战略定力。在领导新中国建设的各项重大举措中,实施汉字简化方案以及确立汉语拼音方案是笔者击节赞叹的务实、明智之举,这两项举措让中国消除文盲的宏伟愿望得以实现。在这个技术超越了神话的时代,初步进入工业化、实现了全民义务教育的中国真诚地拥抱科学,对科学普及、科学教育以及科学研究自然地都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发展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普及,不妨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与内在规律、从当前中国建设的需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需求多角度地考察。服务国家的发展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力争为人类科技文明做出更多的中国贡献,是我们开展新时代科学普及事业力争达成的目标,也是响应《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思考如何具体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的参照依据。

个人以为,我们需要启蒙式的科学普及。近代科学出现于1600年前后,公认的奠基人为意大利人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伽利略做研究,到街头演示实验,并率先用意大利语表述科学,以其1632年的“关于两种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Dialogo sopra i due massimi sistemi del mondo)”最有影响, 从而带动了科学在意大利的传播。同时期在荷兰有不为我们所熟悉的斯台文 (Simon Stevin, 1548-1620)。他是科学的开创者,也是荷兰语科学词汇的定义者,诸如wiskunde (数学), scheikunde (化学), natuurkunde (物理), sterrenkunde (天文学)等荷兰语科学词汇皆出自他的创造。伽利略与斯台文所从事的就是启蒙式的科学普及,开启民智,发展文化,把国民的心智提升到继续开创科学的水平,且把自己的母语提升到承载未来科学的水平。这样的高度可以为我们的榜样。

我们还需要引领式的科学普及。科学普及一方面试图把科学知识传播到成年公民那里,提升社会建设者的科学素养,但更重要的是把着眼点放在未来,通过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及至开创科学的能力。鉴于此,针对青少年的科学普及尤其应该注重引领能力。不应当把科学知识简化、通俗化以迎合他们当前的理解能力,而是要注重科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内在结构及其蕴含的思想内容,通过科学普及有意识地促成青少年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形成。其实,对整个社会不同群体的科学普及,在选择合适的普及方式和普及策略时,都不妨牢记对人的精神升华才是科学普及的主旨。好的科学普及应该是科学内禀结构的投射。反映科学整体框架的、血肉丰盈的科学普及是对科学的尊重。它和大众甚至科学家一时的喜好难免有所偏离,但这有利于科学对全社会尤其是其后备人才的滋养。

顺便强调一点,我们需要态度严谨、内容正确的科学普及。论及科学普及,可能内容输出者、输出内容以及内容接受者这三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分散、随机的特点,这使得科学普及的过程中极难避免错误与误解。恰恰是因为这个特点,科学普及对输出内容和内容输出者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科学普及更要注意内容的正确性,一个错误概念的灌输可能需要十倍的努力才能纠正。

如何做好科学普及以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作为科学技术从业人员我们不仅要努力向这项事业灌注真正科学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投入饱满的热情。个人的一点感想是,如果科学家把科学普及这个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也当成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过程,这个过程其乐融融。

作者简介: 曹则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系主任,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与教育,著有《物理学咬文嚼字》(四卷),《至美无相》,《量子力学少年版》,《相对论少年版》,《云端脚下-从一元二次方程到规范场论》,《一念非凡》,《惊艳一击》,《磅礴为一》,《军事物理学》等。

来源: 光明网

正文完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