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差不多的生活水平,大致相当的生活条件,可是经过一场疫情,尤其是在疫情中或疫情过后,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状态,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有的人井井有条,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照样有钱花。而有的人则不同了,交不起房租甚至水电费,没有钱团购日用品,有的甚至冒险去挑战封控。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活规划有关。
所谓的生活规划,说得有点儿冠冕堂皇了。其实就是生活收支计划,说白了,就是量入为出,就是节俭度日,就是细水长流,就是日积月累,就是勤俭持家。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听这个,甚至相当反感。认为钱就是冤家,有钱就得花,有钱不花就难受,没有钱可以找爹妈。有的人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一点儿积蓄,开了工资就必须“月光”“半月光”,有的几天就花没了,觉得这是应该的,自然而然的,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可是一旦没有了工资,也没有了父母的供养,就傻眼了,觉得没法儿活了。
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打小以来父母及亲友无微不至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供养。只要孩子有需要,就必须无条件地满足。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有用不完的钱,同时赚钱并不难,于是就随便花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无拘无束。一旦父母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他就会不理解,就会抱怨,甚至生恨。同时参加工作以后,他们也不知道工资是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总认为老板给得少,自己还可以获得更多,于是与老板闹矛盾,动不动就跳槽,工资上不来,情绪越来越坏,乱花钱的毛病就是不知道改。这一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父母只供养,教养不够。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受到所谓提前消费的影响,“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比如什么“校园贷”,信用卡透支、花呗、贷呗等等,诱导提前消费。事实上,所有的提前消费就是陷阱,导致很多青年把精力都用在了还贷上,严重地影响了学习和工作,一旦还不上,断了供,一大堆的麻烦可能压垮这些人的神经。资本为了赚钱,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套路,各种各样的圈套,让人们中招,也确实有很多人中招了。提前消费不是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向来讲究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外国没有储蓄这个概念,外国人使用信用卡,但也不是随便透支,一定是在有稳定的还款来源的基础上。一些资本片面的把外国的一些做法片面的移植到中国,用那些洋玩意愚弄国民,尤其是愚弄青年和学生,养成了提前消费乱花钱的坏习惯。这一条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父母没有培养孩子的正确消费观念。
俗话说: “手里有粮,心不慌。”同样道理,手里有钱,心里也不慌。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现在的青年不知道、不理解、做不到呢?关键原因同样有两条。一是父母的教育不到位,没有尽到责任,还以现在的孩子不好管为借口。二是外来文化的入侵。事实上,超前消费也并不一定就是外来文化,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也并不一定是超前消费,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消费能力。而我们一些人盲目学习所谓的外国,崇洋媚外是根本原因。
做好生活规划真的就那么难吗?不是,其实一点儿都不难。要改变乱花钱的坏毛病,其实很简单。这里给你推荐一个方法,只要参照着做就行了。
把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收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积累。即存款。这一部分要占到收入的10%~20%即可,不到危及生命等极特殊的情况下不可动用。第二部分,生活。既生活消费,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一部分要占到收入的40%~50%。只要不攀比,不虚荣,实实在在地活着,这部分费用的弹性很大。不追求名车、豪宅,不追求名牌服饰,粗茶淡饭、白开水、豆浆,既养人又健康。第三部分,发展。既是学习、培训、教育、成长所需。这一部分要占到收入的50%左右。这一部分对于任何一个人,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是十分重要的,但要花对地方、花对方向,别为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忽悠了。对于第二和第三部分,并不一定月光或年光,档期用不完,可下期继续用,也可以适当地转入第一部分。
生活中,好多时候都要牢记一条原则,这就是: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立自强,不把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成为一个越来越懂得生活的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试着做一个能够规划自己生活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