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乡村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如何“下沉开花”?

11次阅读

【来源:温州日报】

温州网讯 把一张A4纸折成纸船,放入水池,然后往纸船上放置钩码,会发生什么?在苍南县宜山小学的一堂科学课上,学生们化身“轮船搬运工”,通过改进船只造型、改变摆放位置,铆足了劲运送更多的钩码。“我成功了,科学真有意思!”最终,成功装载430克钩码的一组船员成为当天的获胜者。此刻,属于乡村娃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也在这样生动的科学课堂上萌芽、生长。

科学的种子埋在当下,长在未来。在播种孕育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不能掉队。那么,如何在乡村学校把“一个都不能少”的科学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如何切实推动更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下沉?如何打造出属于乡村孩子的精彩科学课?近年来,温州多措并举,组建“城乡共学”项目化学习团队,推进城乡科学教师共研共进,推动乡村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等,让科学之花花开四季、盛放于田野,助力乡村振兴。

播撒种子

让科学探究深入课堂实践

探究趣味浓厚的科学实验室、观察天气的气象站、挂满学生作品的科学展示墙……走进宜山小学,这所乡村校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是孩子们的科学课堂。今年5月,以校友陈子芹名字命名的少年科学院正式成立,学校希望以此探索科学教育的新路径,帮助乡村娃观察、理解、认知世界,搭建儿童科普认知和探索的平台,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

“过去,我们的科学教育活动在学生学习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无主题、无中心、无内容等现象,活动建设缺乏持久性、有效性和方向性,收效甚微。”宜山小学校长陈中汝表示,乡村学校校长是学校科学教育教学的带头人、推动者,培养乡村学生的科学兴趣并非一朝一夕,“我们得首先保证学校把科学课上起来、科学实验室用起来、探究实践开展起来,督促科学老师避免用‘读实验’‘讲实验’来代替真正的动手实验,让老师带领孩子走近科学探究。”他介绍,在探索少年科学院项目中,结合学校特色和乡村地方文化特色,学校还积极开发“BPEX”校本课程,开展航天周、航海锦标赛、野外考察、海洋资源环境调查等系列项目活动,拓展学校科学教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做出科学教育特色。

无独有偶,温州市鞋都第三小学通过打造“气象魔方”,打开孩子们的科创大门;乐清市柳市镇第十二小学整合科学与地方课程,开展中医药与健康的科学项目式学习;泰顺县文祥小学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科学主题研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科学教育……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在上好基础科学课外,开设孩子们喜欢的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各类科技社团,组织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名师引领

建设高素质乡村科学教师队伍

发展乡村优质科学教育,提升乡村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村科学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26年前,我怀着对科学教育的热爱,选择扎根农村。”平阳县鳌江镇第四中学科学教师吴宇洁,怀揣着“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创造着长大”的教育理念,将真实生活问题引入科学课堂,让孩子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像工程师一样实践。她本人也从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成长为市名师、省正高级教师。作为教研组长,吴宇洁带领科学组探索新时代乡村学校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2016年,她主持开设县级名师工作室。8年间,培养出三批41位优秀青年教师,工作室获全国、省市级荣誉近50项,8人获市县教坛新秀、名师称号。“如今他们都成为了乡村科学教育的骨干力量,陆续成立自己的名师工作室,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吴宇洁颇为欣慰。

在永嘉县,全县150余位“小科人”共同接力“麦芽糖公益”行动,利用城乡互帮的形式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带来优质活动和提升平台。近年来,我市通过成立科学名师工作室、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开展县域内科学课堂教学、实验探究、科技实践等专项观摩、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科学名师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我市已组建全学段跨县域教共体185所,实现公办义务教育乡村学校全覆盖。

据悉,在乡村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市积极推动城乡科学教师共研共进。近年来,通过实施“教研共富”“名师送教”“绿色耕耘”“星火计划”等行动,成立区域科学教师共享中心,举办科学教育志愿服务乡村行等活动100多场,借助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契机,大力推进城乡“教共体”“空中飞课”等建设,实施乡村教师“筑梦”培育计划,加强线上科学教育资源推送共享,突破城乡时空界限,为乡村科学教师成长提供可持续的专业支持。今年,“空中飞课”飞向了科学课,“团队+学校”新型教育共同体助力乡村小规模学校共享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该项目入选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空中飞课”空间建设案例荣获浙江省新型教学空间典型范例。

盘活资源

形成乡村科学教育合力

推动乡村科学教育发展,在关注校内课程建设、教师素养提高的同时,还要注重内外联动,盘活教育资源。为解决乡村科学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近年来,我市集聚资源,整合成内容系列化、活动主题化、方法多样化的乡村科学教育学习环境和实践平台。

“城区孩子有的,海岛孩子也不能少!”鹿西中心小学是一所离岛学校,作为学校里的“大家长”,校长刘玉飞十分注重渔乡海文化科学教育特色培养,“学校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我们需要借助更多社会的力量开展科学教育。”在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造海洋生物标本馆后,鹿西小学还与当地的南美对虾场、东一黄鱼养殖基地、黄鱼岛养殖基地等多家渔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不仅成为了学校校外科普教育基地,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实践机会。

为搭建优质科学教育平台,我市鼓励乡镇学校聘请科学副校长,邀请科学家、科学教育专家、名师、优秀科技辅导员来校进行重点培训和指导。“能够成为科学家的徒弟,是我不曾想象过的幸福,这将是我专业成长的加速器,未来,我会尽力为科学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胡秋红博士是国科温州研究院研究员,今年9月,他以科学家副校长的身份,来到洞头区霓屿滨海实验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开学第一课”。现场,他还与该校的科学教师张玲艳结对为师徒。

科学副校长结对乡村教师是一次新鲜尝试。科学副校长在履职期间,需要深入一线,指导一批学生项目,共上一堂科学课,开展教育教学、科技辅导、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等工作。翻看首批科学家副校长行动名单,记者发现乐清市蒲岐镇第二小学、平阳县水头镇实验小学、瑞安市阁巷中学等多所乡村学校位列其中。

近年来,我市聚力构建未来教育“城乡均优”新生态,持续做好乡村科学教育加法,深入推进科学教育工作,收获积极成效。“如今,乡村学校的科学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科学名师和科普资源走进乡村学校……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乡村科学教育的明天会更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让乡村学生享受更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记者 卓扬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正文完
 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