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根据量子物理定律工作。这样的理论——虽然还停留在计算层面——是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据她说,大脑只不过是一台量子计算机。
上海大学物理学家刘泽飞和陈永康与四川大学生物工程专家敖平合作进行的研究表明,意识是通过神经元中的量子纠缠形成和同步的。因此,不同且相距较远的大脑回路能够协调其电脉冲。也就是说,它们同步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科学家最先提出了意识量子理论。其创始人被认为是亚利桑那大学麻醉学和心理学系的斯图尔特·哈默洛夫和牛津大学 202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罗杰·彭罗斯爵士(Sir Roger Penrose)。
哈默洛夫认为,所有信息,包括我们生前积累的信息,死后都会被发送到太空并成为宇宙的一部分。
早在 1987 年,哈默洛夫在他的《终极计算》一书中提出,意识的载体是位于神经元内部的蛋白质微管。据科学家称,信息是在它们而不是神经元中积累和处理的。后来,他让彭罗斯相信他是对的,当时彭罗斯本人也倾向于相信,是时候重新考虑关于大脑如何工作的想法了。
经过共同努力,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提出的理论是正确的:微管就其结构而言,最适合作为大脑中量子特性的载体。这是可能的,因为它们有能力长期保存量子态。换句话说,它们充当量子计算机。
根据哈默霍夫的发现,中国科学家已经证明,即使在死后我们仍然存在。
中国物理学家的发现是大脑功能研究的又一步。从他们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微管还可以充当纠缠粒子的谐振器并增强“级联辐射”。粒子本身可以提供来自远处神经元的即时响应。
可以说,中国的确认调和了数百年以来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彭罗斯和哈默洛夫的研究在中国物理学家的工作支持下,为关于生死的唯心主义思想提供了物质基础。
哈默罗夫曾在科学电视频道上解释说:“当身体死亡时,当心脏停止向大脑提供血液时,微管似乎会逐渐放电,但它们所积累的信息并没有被破坏或丢失。离开大脑后,信息根本无法被破坏,它会进入太空——它与宇宙融合,实际上被吸收到它的结构中,并且可以永远存在——在太空的某个地方。”
本文作者:俄罗斯专栏作家Из жизн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