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聊职业规划

13次阅读

详聊个人对职业规划的理解以及个人的经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再聊职业规划

2022年2月,我写过一篇关于职业规划的文章,这次,想再聊聊自己这两年多来的思考。上一次写文章的时候,我还在上海,在樊登读书做产品经理,正准备回到成都,去字节飞书任职。现在回过头看,那篇文章写得比较零碎,站在精英主义的视角,用结构化的方法论去说明职业规划就是对自我的思考,从行业、公司、岗位,逐层展开。看似框架都有,但没太多内容。有点像那个时候的我,有一套快速理解某个话题或者事情的逻辑,但理解本身太浅。

我说的浅,不是说那些理解是浮于表面的,文字看似深刻,实则欠缺一些生活的感觉。从一些书、一些文章当中摘取一些看似深刻的内容,但在真实的生活里,这样的职业规划思路,更类似完成一道命题作文。这接近三年的时间,我入职大厂,又从大厂离职,去到央企子公司待了接近一年半。大厂里的人更多,但人群画像非常聚集,年轻、聪明、高学历、高执行力。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100个一样的人,不如10个完全不同的人带给你的震撼那么大。所以,重新聊聊职业规划,也看看自己有了哪些不一样的认识。

一、

当我看见过更多类型的职场人时,我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职业规划。

因为规划就是面临着选择,甚至是主动改变。

但我也看到,很多人不想去选择,他们不追求自己变得越来越强,但在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做好组织要求自己的事情,然后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身体。

准确的说,他们需要一份职业,一份稳定的收入,然后把自己过好。有时候,我很羡慕这样的人,但我没有办法让自己变成这样。

那些需要思考职业规划问题的人,大多数都遇到了一些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需要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要么获得内心的安宁,要么做出选择解决问题。

这样的矛盾,无非有两类:不满足于现实,或者被现实卷到。

不满足现实的人,心里都有更大的追求,薪资、职位、成就感,无非这些。被现实卷到的人,或者精神状态崩溃,或是身体崩溃。

我今天想聊的,是前一种,毕竟它听起来稍微正向一些,我还是希望尽可能去聊聊那些向上的内容。

二、

尽管行业各异、角色不同,但满足内心里更大追求的方法,还是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但这两年我越来越意识到,我们说的不可替代,绝不仅仅是专业能力。

在体制里经常有这么一类现象,某个部门的领导,并不是这个方向的专家。当然,专家做领导是很好理解的,而非专家做领导,还能做得特别好,他必然有绝活。

无论是哪一类,大多数领导都是聪明、勤奋、逻辑表达能力很强的。正因为很多人基本面特别厉害,他们反而更能管理不同的业务线。

但这些基本面毕竟是品质,从品质到不可替代,还是得有绝活。

不满足现实的我们,如何去实现心里更大的追求,那就是选择一条路径,去修炼你自己的绝活。

这样的绝活,大抵两大类:搞业务、搞人。

三、

搞业务不是做专家,是以谦卑的姿态,躬身入局到所在行业里,亲自干,把结果拿到。

为什么把结果拿到这么重要?

我以互联网来说吧,在2014年到2018年,移动互联网迅猛增长的时代,我能感觉到行业里弥漫着方法论崇拜,从差异化的增长案例中抽象出通用规律,然后快速复制,这是我们习惯的做事方法。

但在普遍增长的大环境下,很难说胜利的果实究竟是归因到方法,还是归因到实践。

而当大环境的增长基本停滞,胜利的果实在逐步由更肯干、更灵活的组织拿到。无论是各行各业掀起的私域营销,还是造富能力极强的直播带货,很难有新的方法论出现,而胜利者们依旧在总结方法论的动力,可能还是落在了卖课上。

回到职业规划这个话题上,当我们要选择自己从事的领域或者岗位时,我强烈建议大家选择离所在行业更近一些的,离业务更近一些的。

我昨天晚上去万象城买衣服,逛到一家店的时候,发现它的衣服都是按照颜色归类陈列,不仅整个门店的视觉感受非常好,最关键的是很好地洞察了现在年轻人挑选衣服的习惯。

买什么衣服,就更每天早上起来打开衣柜,挑选衣服一样。以前的需求是讲究功能,冬天得有羽绒服、秋天得有加绒外套;现在的需求是,一年四季都有很好的搭配,而搭配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颜色。

崇尚简洁风的,全身上下不会超过两种颜色,且都在同一个色系范围内。

我在想,这家门店的陈列员在思考陈列这件事的时候,很有可能是在门店一线观察到了顾客在挑选衣服时的动线和习惯,也许就是某个女生为了凑搭配时,要求店员给自己一件黑色的打底T恤,启发了这个陈列员。

四、

如果有两个岗位离业务都很近,那怎么选择呢?

看这个业务是不是这个行业的主流程。以汽车行业为例,这个行业的主流程一定是卖车,那离卖车更近的业务,就是更值得去的业务。

那什么业务离卖车更近呢?

对于经销制的车企来说,经销商某种程度上是自己的投资人,承担着库存压力,能够帮助经销商更好卖车,无疑更重要。

那什么业务离经销商更近呢?

经销商最在意的是到店转化和车主回店,前者赚卖车的钱,后者赚增换购的钱。所以,能够让用户到店、看车、变成线索,加微信,持续产生联系,就是跟经销商更近的业务。

上面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是可以看到,当我们想要搞业务,想要在某个业务方向上发力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哪些是核心业务。而这个分析过程,是需要躬身入局,投入思考的。

五、

再说说搞人。这里说的搞人,不是搞定,更不是搞si,而是说让比你厉害的人喜欢你,从而带来职业优势。

在我工作的前五年,老实说,脑海里从来没有这样的概念。我总是觉得,工作就跟解题一样,只要足够努力,专业,用结果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就会有对应的机会。但这两年明显感觉到,机会并不是努力的因果关系,一个人或者团队,并不会因为更努力,就会获得它想要的一切。世界不是这么单线程的,正因为如此,才在其中蕴藏着不确定的机会。我并不是擅长搞人的那种性格,如果世界真的是单线程,我倒真希望,自己只需要做到更努力就好。但回归到现实,除了搞业务之外,还需要获得发挥业务能力的机会。你可以说我变得越来越悲观,但我的认知来源于我这一路的观察和体会,我并不是理想主义者,坚守内心的原则,扛住一切风暴。我不是这样的人,我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责任,为了尽到责任,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改变。但我需要知道,自己改变了什么,以及什么是不能变的。

因此,我所说的搞人,不是一味地拍马屁,不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吹捧领导上,更何况,这样的搞人方式,已经不太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了。我们不需要让所有人喜欢自己,但如果能够让那些比你厉害的人喜欢你,确实能够带来一些便利与机会。怎么做呢?

首先,你需要提供稳定的预期。稳定的预期,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把事情做到标准水平线上,这一方面跟我们的专业能力有关。我见过一些人,向上管理很强,拿着领导的指示去指派其他人干活,但真正需要他们自己顶上去的时候,顶不住。没有专业能力,就没有顶上去的底气。一旦依赖于别人,就会有不确定性,而一到两次的拉胯,就足以清空所有的信任资产。另一方面,跟抗压能力有关。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在专业范围内,此时很多人就会心态崩溃,觉得搞不定。这时,首先心态不能乱,尽自己100%的努力做好。要么找到可以帮到自己的人,要么就努力去学。无论如何,心态要稳住,稳定的状态,才会有稳定的预期。其次,你需要在规则内守规矩。这一点就不展开了,这是文化基因里的东西,从秦帝国的集权体系开始,有些东西没有变过,也无法改变,那就得学会遵守。

六、

三十多岁再聊职业规划的时候,已经很难给到明确的答案。

一些朋友问我,选A还是选B的时候,我已经不太愿意给到确定性的答案了。但是,我看到那些在体系里和体系外依旧过得很好的人,依旧有绝活的人,总是在一遍遍做自我思考和复盘。我究竟如何可以变得更好?

尽管成功和机遇是众多复杂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既擅长搞人又擅长搞业务的人凤毛麟角,但我还是要说:如果我的精力,只能在一件事上发力,我会选择搞业务。尽管我深知,在擅长搞人的人眼里,搞业务是一项笨活,时间长,回报慢。但另一方面,一个行业里组织变革的速度要远远大于行业本身的生命周期,行业里有玩家更替,但行业是社会发展与人民需求不断交织的结果。有时候,当我看不清未来时,把精力投入到那些具有长期价值的事情上,又何尝不是一种职业规划呢?

撰写:大力哥呀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大力哥呀】,微信公众号:【大力哥】,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正文完
 0
网站地图